山桃吐蕊,玉兰花开,京城春意渐浓。骑上单车“刷”二环,背着相机“串”胡同……“打开”春天的方式不止一种,“慢下来”让城市生活更富诗意。

记者近日获悉,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组织编制了《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2020年-2035年)》,为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绘蓝图、明方向。“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慢行交通不仅是推崇一种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更是治理“大城市病”的重要切入点,是高品质、人性化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

慢行系统规划的形成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编制过程中,就同步开展慢行系统建设的试点探索,包括城六区主干路、次干路约3200公里(双向)慢行系统整治工作,修建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等。未来,北京将加快形成“一主、两辅、四特色”的慢行网络,围绕学校、医院和轨道站点周边等重点区域打造慢行交通友好环境,打造7类慢行特色街区,推动“健步悦骑”在北京蔚然成风。

image.png
校尉胡同减少机动车道拓宽人行道设置盲道。
规划·变
绿色出行 从车行优先到慢行优先
所谓“慢行交通”,顾名思义,包括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回溯历史,北京城市街道两侧普遍设有人行道和自行车道,1986年最高峰时自行车出行比例达到45%。

阿兰·B·雅各布斯在《伟大的街道》一书中曾这样描述白颐路,即现在的中关村大街:在中国的北京,有许多仅由树木成就的伟大街道。在那座城市,这种类型街道的数量颇多,都具有不同的宽度与设计,但是最明显、最突出的却是经过友谊宾馆综合建筑群前的那条街道。

机动化的快速发展给慢行系统带来诸多问题,例如机动车停车侵占慢行路权、行人过街不方便、慢行环境品质不高、不良交通行为威胁慢行安全等。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的发展愿景,《北京市慢行系统规划(2020年-2035年)》应运而生。《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建设连续安全、便捷可达、舒适健康、全龄友好的慢行系统,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对标国际一流标准,《规划》从出行比例、骑行量、路权保障和环境品质四个方面提出了8项规划指标,包括5公里内慢行出行比例、人行道有效宽度达标率、绿化遮荫率等。

【解读】
“过去40年,伴随着城市机动化进程,北京慢行交通经历了主导、衰减、衰减减缓、回升四个发展阶段。简单来说,1993年以前是以慢行为主导的,从1993年到2012年之间,这个比例开始下降,从上世纪80年代的77%左右持续下降到大约39%,只不过衰减速度在后期变慢了。2012年以来,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北京开始控制小汽车总量、鼓励绿色出行,开展大量慢行规划建设工作,慢行出行比例也缓慢提升。”——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

image.png
雍和宫桥下专为自行车设置的信号灯。
城市·变
出行体验 7类慢行街区特色鲜明
“线贯通、点覆盖、增体验、定规则”,想要构建“成网好用”的慢行交通系统,这短短12个字道出了规划的关键。

线贯通,即统筹整合全市各类慢行空间资源,加快形成“一主、两辅、四特色”慢行网络。其中,“一主”是城市道路网,是城市慢行系统的主要载体;“两辅”是等外道路和街坊路;“四特色”是绿道、滨水路、文化探访路和慢行专用路,实现绿道、滨水路与城市道路的三网融合。

点覆盖,即围绕学校、医院和轨道站点周边等重点区域、15分钟生活圈,优化慢行交通流线、完善标识系统设置,打造慢行交通友好环境。

增体验,即将慢行空间与城市特色空间有机融合,打造7类慢行特色街区,建设一批慢行系统示范项目。

【解读】
“《规划》提出的7类慢行系统特色街区包括历史文化慢行街区、商业活力慢行街区、休闲游憩慢行街区、科技科创慢行街区、商务金融慢行街区、慢行友好居住街区和慢行友好枢纽街区。以历史文化慢行街区为例,这类街区主要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将打造健步悦骑城区,加强街道空间整体设计;商业活力慢行街区则是要以步行促进商业活力,优化提升王府井、西单、前门等传统商业街区环境,将道路空间、建筑前区一体化设计;通过智能灯杆、智能斑马线等交通新技术,科技科创慢行街区将让市民感受智慧街道便捷性,提升出行体验感。”——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

image.png
二环路完成慢行系统改造。本报记者 甘南 摄
意识·变
保障路权“绣花”功夫织补慢行短板
蓝图绘就,落地实施更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排在首位的就是保障慢行路权。

自行车道被停放的机动车占领、庞大的设施箱体成了人行道上的“拦路虎”……步行和骑自行车人群不时陷入“无路可走”的窘境。对此,《规划》明确,更加重视既有道路路内停车侵占慢行路权问题,既要缓解停车矛盾,又要兼顾慢行系统的改善,尽最大可能减少对慢行路权的侵占。

北京慢行系统的短板在哪儿?据了解,在《规划》公示期间,市民反映的问题集中在交叉口过大导致过街不便、慢行空间与两侧绿地融合度不高、共享单车停放乱等问题。

步行和骑行是近距离感受城市魅力的重要方式,体验感至关重要。《规划》对慢行环境品质的提升提出明确的实施策略,包括建设完整林荫道、改善路面铺装、道路慢行空间与两侧城市绿地一体化融合等5个方面,让漫步与停留更加舒适惬意,让建筑和街道更有温度。

“文明驾车,礼让行人”,礼让斑马线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深植人心。鸣笛催促的司机少了,见到车辆等待让行后,加快脚步的行人多了。斑马线前的“礼尚往来”也将推动恢复慢行路权、提升慢行品质。

【解读】
“结合市民所提意见和建议,我们进一步补充完善了规划内容,将交叉口改造等建议纳入了规划实施工作方案中。《规划》中明确,对于大型平面交叉口、宽马路,应压缩路口,增设二次过街安全岛。过街人流量大的交叉口可以探索采用增设对角人行横道、减小转弯半径等措施,提高过街效率和安全性。在交叉路口、立交桥区和桥下空间,优化流线设计、标志设置和标线施划,确保非机动车安全有序通行。此外,还要因地制宜增设非机动车停放设施,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停放秩序。”——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

image.png
三里屯路口改造后过街效率提高50%。本报记者 程功 摄
现场探访
●二环路沿线
设自行车左转信号灯 智能斑马线吸睛

北京二环路沿线,非机动车道上不时出现彩色路面,上面印有白色的自行车标志。据了解,仅在北起钟楼北桥、南至陶然桥西的二环东城段,这样的彩色路面就铺装了20000多平方米,主要就是为了明确非机动车的路权。

在朝阳门桥南侧的辅路进出口处,红色的非机动车道在柏油路上与相邻的机动车道明显区隔开,一直通向桥区。非机动车道拉直后,自行车不必再走一个Z字形躲避机动车,可以顺畅前进。

从和平里西街向北二环路骑行,在雍和宫桥附近,记者看到,路口处不只有机动车信号灯,还有专门为自行车直行和左转新增的信号灯,标志明显,信号清晰。这与《规划》提出“按需增设自行车左转信号相位”的要求相一致,有利于消除机动车对自行车的干扰,提高骑行安全。

夜幕降临时,雍和宫桥下的智能斑马线更是十分吸睛。白天这些“地砖”看不出什么端倪,晚上却能够发出光亮,提醒司机礼让斑马线,提升夜间交通安全。记者看到,发光装置与信号灯相互匹配,行人过街的绿灯亮起时,灯带也会亮起绿色;绿灯即将熄灭时,灯带则会跟随红绿灯闪烁3次,随即熄灭。

●王府井慢行示范区
缩小交叉口转弯半径 胡同里行人优先

午后时分,在胡同里遛弯儿的年轻人相伴而行,享受片刻宁静。

记者在大纱帽胡同看到,两条机动车道由3.5米压缩至3米,非机动车道拓宽至3米,人行步道最宽处达4米。通过调整步道砖的铺设,路口转弯半径较过去缩小,右转车辆随即降速,既保证了行人通行安全,又可提升步行和骑行的通行速度。

走街巷“串”胡同,这样的改变比比皆是。在校尉胡同,机动车道减少,人行道拓宽,即使4人并行也不觉狭窄,部分路段还种植了行道树,增加绿荫;在韶九胡同,居民原先停在胡同里的私家车都通过共享停车的方式转移到附近的商用停车位,适当拓宽的人行道美观宽敞。

锡拉胡同、北官场胡同、甘雨胡同……多条胡同都设置了限速标牌,并画上了明黄色的“行人优先”标识,强调行人的优先权。此前,王府井街区部分路段存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宽度不足、一些交叉口过街距离长等问题,胡同里的交通秩序也缺乏引导和改善。近年来,随着王府井慢行示范区基本建成,周边街巷的步行体验明显提升。

●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
岸线腾空间亮绿造景 赏花散步品美食

亮相一年有余,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仍是京城最知名的“网红打卡地”之一。两岸垂柳吐出嫩芽,黄色的迎春花绽放,白粉色的山桃花点缀河畔……沿着河道漫步而行、赏花看景,在河畔餐厅品尝异国美食,富有国际范儿的“慢生活”吸引市民络绎不绝前往。

“我一直都特别喜欢这边,太适合遛弯儿了。”王女士对记者说,来这里跑步的人特别多,受到他们的感染,自己熬夜的生活习惯也改了不少。午间,附近不少白领都在此散步,“一路都有步道,视野也比较开阔,喜欢走路的推荐一定要来!”

改造前,河道周边绿地块状分割严重,开启“政企共建”新模式后,沿线22家企业纷纷把面向亮马河一侧的空间视线打开,蓝色港湾清退了河边一处停车场,改建成绿地、亲水平台和儿童乐园,光明酒店门前的垃圾站则改建成地埋式,还开辟出一处笼式足球场。

(原标题:本市编制慢行系统规划 打造特色慢行街区 从车行优先到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 健走骑行带我们慢慢走进春天)

来源: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 陈雪柠 制图吴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