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浏览

“优先发展慢行交通”释放什么信号

10月13日,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相关情况。其中提到,未来十年,拟让中心城平均通勤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同时将慢行交通提升到优先发展的地位,切实提升出行体验感,全方位营造宜行宜骑、全龄友好、空间融合的慢行交通环境。

所谓慢行交通,指的是步行、自行车、公交等慢速出行方式。这种出行方式不仅有利于环保,有益于增强市民体质,同时也能让市民在“慢”的过程中放松身心,释放紧张生活带来的压力,让出行不再只是从A到B的目的性位移,而是有一个欣赏城市风景百态、感受城市多彩魅力的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只要有发达的公共交通配套,发展慢行交通并不意味着降低出行效率。因此白皮书提到,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新建轨道交通线路,使主城区内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范围的覆盖率超过40%”。公共交通发达,快慢结合、能快能慢,市民才更愿意步行、骑车而不影响出行效率。

某共享单车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上海,滨江骑行甚至是夜骑,正逐渐受到市民追捧。其中“80后”“90后”用户占比超六成,成为上海夜骑低碳出行的主力军,诸如徐汇滨江、五角场大学路、富民路等地,成为夜间骑行的热门打卡地。在自己的城市“出游”,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的都市休闲方式。

然而,当下的慢行交通系统,仍然呈现出一副“供不应求”的状态。很多骑行者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一段路骑着骑着就并入了机动车道,或者干脆成了断头路,这常常让一些骑行爱好者望而却步。正是看到了这一民生需求,此次上海明确提出将慢行交通提升到优先发展的地位。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近年来,上海一直在努力向着这个大目标不断前进,而快慢结合的交通环境,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部分。城市建设没有终点,这种建设既包括高楼大厦、宽阔马路,也包括河流边的绿道、公园里的曲径,后者对应的是市民更加细腻的生活。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健康理念日益普及,如今很多城市都孕育出了跑步族、骑行族,马拉松、自行车等赛事更是如火如荼。在这样的背景下,赋予慢行交通更多的路权,打造布局更合理、更丰富的城市步行道和骑行道,既是广大市民的需求所指,也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初衷所在。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发展的目的是让人的生活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适。让城市交通该快的快起来,该慢的慢下去,兼顾效率与舒适度,满足不同需求,是交通的科学化,也是城市生活的人本化。一座出行可快可慢、宜行宜骑的城市,无形中就会散发出栖居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