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界面新闻
记者 | 唐俊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该市场被视为中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主力政策工具。
通俗地说,碳排放权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做商品来进行买卖。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将为重点能耗企业设定一个碳排放份额,如果企业成功实现节能减排,可以将多出的份额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出售;如果超额排放,则要在市场上购买配额。这种机制旨在将碳排放量转化为企业经营成本,用市场手段引导企业节能减排,优化资源配置。
中国碳市场自2011年开始地方试点,试点市场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等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此次正式启动则从发电行业入手,首批覆盖企业达2225家,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未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还将扩大到更多高排放行业。
交通出行是碳排放的重灾区之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交通行业能耗占全国终端能源消耗量的10.7%,其中道路交通是最大的碳排放来源,占到交通行业总排放的73.5%;铁路、水路、民航分别为6.1%、8.9%、11.6%。
交通领域近年来也在大力推行节能减排。首先是鼓励采取公共交通出行,北京市交通委曾计算过,如果一位北京市居民平均每天出行22公里,采用小汽车会产生5.98kg碳排放,而采用地铁出行只产生1.35kg碳排放,相比减少4.63kg碳排放。按照每个月22个工作日需要出行推算,每人每年可减少1.22吨碳排放。
同时,全国绝大部分城市都在着力提升公交电动化比例,深圳、肇庆、惠州等城市公交已经实现100%电动化。
步行和骑自行车则是完全零排放的出行方式。随着共享单车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通过骑行完成短距离出行,既不产生碳排放,又可以强身健体,两全其美。
一些出行类的APP也在鼓励公众使用更环保的交通工具。比如高德地图在北京推出了碳激励措施,通过公交、地铁、骑行、步行方式出行,可获得相应的碳能量,用于兑换交通优惠券、购物代金券等。
八维通在南昌、苏州、无锡等城市的地铁APP内接入碳减排账户,每次扫码乘车可获得对应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乘客凭碳账户积分可免费借阅电子图书。
在城际出行方面,电气化铁路是更低碳的选择。目前主要都市圈内的城际铁路已经基本成网,大部分城市的高铁和地铁换乘也已经相当便利,一般高铁出站不用安检即可进入地铁乘车。
如果出行需求不得不采取私家汽车,也应尽量选购小排量、节油型汽车,不但可以减少碳排放,还可以减少汽油成本。同时,应避免长时间低速行驶,保证汽车发动机转速、油门、挡位的配合默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拼车出行也是降低人均能耗的好办法。
未来,燃油汽车将被新能源汽车取代。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200万辆,同比增长46%;到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的份额可能会达到汽车总销量的20%至25%。英国则已经明确,2035年将禁售燃油车。
在全世界迈向碳达峰的今天,不妨从低碳出行做起,减少自己的“碳配额”消耗,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出一份力。毕竟,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