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如何解决好海量人口的出行问题是个大难题。”“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

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也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钥匙。北京作为拥有两千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道路交通长期超负荷运行,随着汽车保有量进一步增长,交通承载力日趋触及“天花板”。在城市空间硬约束下,道路建设不可能无限扩容,加快优化交通出行结构势在必行。

面对世界级难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北京交出了一份绿色答卷——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使交通时空分布更趋合理;加大公共交通建设力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速成型;持续开展慢行系统综合整治,为绿色出行创造更多空间……从地上到地下,从行车到停车,北京解决海量人口出行问题的决心,正通过“日拱一卒”的努力一步步化为现实。

“城,所以盛民也。”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也是交通发展理念向“以人为本”的全面回归。城市规划不是为车,而是为人。北京从道路交通规划层面引领理念转型升级,为破解“大城市病”提供首善方案,随着绿色出行成为主流,不仅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民幸福感、获得感亦显著提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绿色出行改变的不仅是出行方式,更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以及未来城市管理和建设的理念。目前,北京市民绿色出行意愿全国第一。不断提升服务管理水平,让绿色出行成为品质出行,定会有更多人积极参与响应,我们的城市也将更低碳、更宜居。
1.jpg
首善答卷·绿色出行篇

每天早高峰,金融街各大写字楼前,朝气蓬勃的通勤族从四面八方赶来,开启紧张忙碌的一天。

他们之中,有人从南四环外的大兴新宫搭地铁而来;有人坐着定制公交从城市副中心一站直达;有人从北二环、西二环一路骑行抵达,将共享单车停进一个个白色停车框、“入栏”结算;有人背着双肩包,快步从西单、复兴门走来,穿过金融街购物中心北侧植被茂密、彩叶缤纷的广场,享受着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

正因绿色出行比例高,高楼林立的金融街地区,高峰期反而不见严重拥堵。出行之变,源于北京“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交通发展理念。十年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从69.7%提升至74%。

3公里步行、5公里骑车、10公里公共交通,北京经过多年努力,“3510”出行倡议正变成市民自觉实践,绿色出行有了“北京样板”。

3公里步行

从“障碍赛”到“健步走”

古都北京,现代建筑与名胜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与园林绿化交融,漫步大街小巷,才能触摸城市每一寸肌理。然而,随着城市发展,步行空间慢慢被挤占,变电箱、电话亭、公交站台、违法停车……在一些路段,行人像在穿越重重障碍,走不痛快。

十年间,北京的路悄然改变,城市开始将步行空间还给行人。

建国门南辅路,全长约500米,位于CBD核心区,人流、车流集中,辅路设有816路、818路等4处公交始发站。过去,一到晚高峰,排队坐公交的乘客把步道堵得严严实实,行人被逼到了辅路上,跟车辆混行。

今年,这样的尴尬成为历史。建国门南辅路拓宽改造,将公交站台独立设计,调整原有绿地新建非机动车道和人行步道,均为2.5米宽。如今,行人可在宽敞的步道上、浓浓的绿荫下、CBD的林立高楼间,自在前行。

在东四六条等胡同,立体停车楼建成,堵塞胡同的乱停车不见了。回归安宁的胡同里,古色古香韵味更浓厚。曾经最怕钻胡同、宁愿多绕路的人,也敢“抄近路”了。“胡同东口一眼能瞅到西口,有种回到小时候的感觉。”胡同里住了60多年的居民李家跃难掩喜悦。

近年来,北京相继完成朝阳区CBD、石景山保险产业园、望京地区、中关村西区、亦庄等慢行系统示范区建设,宽达三四米的干净步道,让市民出门就能“健步走”。

为行人让路,让到了路口。自2017年至今年8月26日,全市累计发动39654人次参与礼让斑马线、礼让行人志愿服务。斑马线前,礼让行人,逐渐成为司机行动自觉。

5公里骑车

车让人、景相随,自行车回归城市

骗腿儿、上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骑行风,又刮回来了。北京共享单车年骑行量达9.5亿次,日均骑行量超过240万人次。自行车出行比例,由2012年的8.8%上升到2021年底的16.9%。

骑行火爆“出圈”背后,不得不提北京对骑行人的最高“礼遇”。

这两年,以二环路为代表,北京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宽度和数量完成了一次“洗牌”。按照“机动车道应压尽压、非机动车道宜宽则宽”的原则,机动车道“瘦身”路段贯穿二环全线,改造路段自行车道普遍达到3米以上。

冲突节点的减少,是骑行提速的关键。在复兴门桥南,西二环南向北方向,公交车停靠处进行了改造,过去站前三条机动车道缩减成两条,在公交车停靠区外侧增加了独立的非机动车道,公交车进站时,骑行人不必再停车等待或者绕道机动车道了。这样的改变,在二环沿线多个公交站位置都能看见。

最耽搁时间的路口左转弯,也大大提速。月坛北桥、鼓楼北桥等路口,陆续“上新”非机动车专用信号灯,实现骑行过路口一次左转,不必再等两次红灯、拐一个直角。

最高“礼遇”,还体现在为骑行人专门修一条路。

蓝天白云下,塑胶车道红绿相间,骑着各式各样自行车的市民,享受着“快车道”上骑行的畅爽。2019年5月,北京建成全国第一条自行车通勤专用路,全长6.5公里,其中全封闭路段5.46公里。

“过去上班到霍营站坐地铁,车来两趟才能挤上去,现在骑车走专用路,通勤时间节省十多分钟,还能锻炼身体。”家住龙跃苑小区的王亮,在上地软件园上班,自专路开通后,尝试骑过几次就被成功“圈粉”,“没有红绿灯,全程无断点,一脚踩到底,特别爽!”

据统计,自行车专用路全年骑行量已突破185万辆次,培养了一批通勤“铁粉”。未来,这条专用路还将东拓、南展,继续延伸。

骑行人身边,改变还在发生。通过统一规划,北京将巡河路、园林绿道与城市道路有机衔接,将自行车道融入自然景观。在繁忙的CBD区域,骑车人可以沿着通惠河北侧绿道,转到通惠河沿岸,骑行至建外SOHO等大型写字楼之间。

10公里公共交通

地铁织密通勤网,公交开到家门前

从南四环外的大兴新宫,到位于金融街的写字楼,15公里路高峰期开车得四五十分钟。但如果搭乘19号线“快速穿城”,时间能缩短至半小时内。

两个月前,19号线太平桥站开通,家住新宫的小伙儿刘诚远开启了幸福通勤时光。一身挺括的商务装,背着电脑包,从事金融行业的他,在商务座上悠闲地刷着新闻。过去,上下班挤地铁,可没现在这么舒坦。

去年底,北京地铁“九线齐发”,创造了历年新线开通数量之最。8号线朱辛庄至瀛海全线贯通运营,成为南北中轴线上的快速交通动脉;14号线贯通运营,超长L形线路串起城市西南到东北;17号线南段率先开通,助力南部新城发展,次渠到十里河仅需18分钟……

地铁通勤网越织越密、四通八达。十年来,北京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发展至1148公里,跃居全国第一,其中,城市轨道交通783公里,市郊铁路365公里。地铁车站由261座增加到463座,运营线路由16条增加至27条。一幅“轨道上的都市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科技赋能,地铁越跑越快。曾经,北京多数地铁线路的最小间隔在3到4分钟之间。从2012年至今,通过车车通信系统,车与车直接“对话”,全路网累计缩短行车间隔150余次,目前有10条线路最小行车间隔跑进两分钟,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水平。

同样跑出加速度的,还有地面公交。过去十年里,北京加快公交专用道施划,公交专用道总里程由655车道公里增加至1005车道公里,“五横、七纵、一环、五放射”专用道网络已初步形成。

“三环上的公交线路,早晚高峰速度完胜私家车!”市民白宇常去北三环办事,高峰期坐在300路公交车上,一路畅通无阻,感觉倍儿棒。目前,三环路主路行驶的公交车平均运行时速约25公里,比专用道施划前提速约13.5%;京藏高速主路行驶的公交车平均运行时速24公里,提速约44%;京港澳高速主路行驶的公交车平均运行时速44公里,提速约92%。

通勤接驳地铁,可以手机在线预约一辆灵活小巧的巡游公交;孩子上下学,家长们可以定制一条安全放心的通学定制公交;周末夜游,在仿古铛铛车上品老北京美食体验新奇独特;寻医就诊,出了地铁能坐上就医专线避免奔波;大山出行,各式各样的“公交车”穿梭在山谷中……2013年9月,北京在全国率先开通“定制公交”。多年间,越来越多的特色公交,成为公共交通主干网的补充,为不同人群提供着个性化、精细化的出行服务。

绿色出行热情被持续激发。2019年,北京推出国内首个绿色出行“一站式”服务平台、同时也是国际上首个超千万级用户的MaaS服务平台。随后,上线“MaaS出行 绿动全城”碳普惠激励行动,市民注册个人碳能量账户,使用骑行导航、步行导航或用公交、轨道方式出行,均可获得相应碳减排能量,兑换公共交通优惠券等多样化礼品。

目前,北京MaaS平台用户超3000万人,日均服务630万人次绿色出行,“MaaS出行 绿动全城”活动累计碳减排量22万余吨。

绿色出行,人人出力,成果共享。《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绿色出行意愿”,北京排名全国第一。近年来,虽然机动车保有量有序增长,但北京交通指数稳定在“轻度拥堵”级别。

“3510”的出行实践,为北京治理交通拥堵“大城市病”解题。
2.jpg
答卷得分

《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绿色出行意愿”,北京排名全国第一。

2012年到2022年

公交车辆数由2.52万辆增至2.76万辆

公交线路从1107条增至1633条

公交专用道总里程由655车道公里增至1005车道公里

2012年以来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总里程由442公里发展到783公里

运营线路由16条增加至27条

市域内市郊铁路由1条增至4条

里程由73公里增至365公里

日均客运量由2012年的672万人次增至2019年的1300万人次

共享单车年骑行量达9.5亿次,日均骑行量超过240万人次

自行车出行比例由2012年的8.8%升至2021年底的16.9%

阅卷心得

市郊铁路副中心线乘客、通州居民付强:

“小火车”通勤又快又舒服

我家住在通州运河居小区,单位远在丰台科技园,开车需要穿越半个北京城,早晚高峰开车通勤,时间也没谱儿。

当我动了搬家的念头时,一个好消息传来。那是2019年,市郊铁路副中心线东延至乔庄东站,车站就在我家小区边儿上!我尝试坐了两次,就彻底放弃开车啦。

早上7点07分,我从乔庄东站上车,乘坐“京通号”小火车驶向北京西站,“大站快车”全程51分钟,时间有保障,肯定不迟到。到了北京西站,不用出站,“无缝”换乘地铁9号线,就能到达丰台科技园。小火车上不仅有座,还能在小桌板上打开电脑改改文件,我开始享受每天这段上班路。

由于工作需要,我经常坐高铁出差。有一次,为了节省时间,我尝试买了7点出头的高铁票,没想到小火车到西站后,只花了十几分钟,就换乘上高铁了,这体验太棒了!

定制公交乘客、丰台居民卢先生:

5天!定制公交就开到家门口

真没想到,只花了5天,一条为我“定制”的公交线就开到了小区门口!

话说回两年前,我每天为通勤烦恼,从首开华润城东区去金融街上班,要先打车去郭公庄或者首经贸地铁站,9号线换乘1号线到复兴门,出了地铁站还要坐一趟金融街专线,全程1个多小时。

得知很多小区业主都在金融街上班后,我开始通过“北京定制公交升级版”小程序提交线路申请,并积极在业主群里“吆喝”,帮定制公交“拉客”。

公交集团客服建了一个有149个成员的微信群,都是这条线路上有出行需求的居民。大家响应速度很快,纷纷在群里“接龙”,报上自己的始末站、出行时间。开线也很“神速”,预售成功后5天就开通了这条线路。7点07分上车,8点左右就能到金融街单位楼下,省时、省力,我还能在车上打个盹儿。

来源 北京日报 | 记者 孙宏阳

编辑 谢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