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绿色出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自行车逐步回归人们的生活。许多城市掀起了骑行热,举办各类骑行挑战赛,以小车轮带动大消费、以新赛事打造城市新名片。美中不足的是,大多数城市的日常骑行环境并不友好,人车混行、机动车占道、电瓶车逆行、道路颠簸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骑行体验。
荷兰、丹麦、法国等公众骑行热情较高的国家,都有着良好的骑行环境。荷兰被誉为自行车王国,阿姆斯特丹拥有几乎覆盖整个城市的自行车路网,还有专为自行车设计的交叉路口。巴黎近年投资1.5亿欧元让自行车道长度翻倍并计划未来五年扩大投资,使巴黎成为“百分百可骑行城市”。笔者认为,各地应从城市建设、软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升骑行环境,促进公众低碳出行。
提升骑行环境的基础是完善自行车路网,实现机非分流,从根本上保障骑行安全。近几十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呈爆发式增长,道路规划和建设主要围绕机动车开展,对非机动车道的建设重视不够,导致非机动车道狭窄、人车混行、机非混行等问题普遍存在。对此,在新城规划及旧城改造中,应注重设计自行车专用道,通过绿植、护栏等将其与机动车道物理隔离,实现机非分流。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打造自行车快速路和高速路。比如,山西省太原市沿汾河建设了高架空中自行车走廊,犹如一条红色长龙穿梭于城中,市民可一边骑行一边欣赏汾河美景。
抓好电瓶车与自行车、公路自行车与共享单车的快慢分流,消除骑行安全隐患。电瓶车、自行车混行时,由于“同道不同速”,常常相互“嫌弃”:电瓶车嫌自行车走得慢,按喇叭催促;自行车嫌电瓶车冲得猛,不守规矩。一些电瓶车或者公路自行车时常违规驶入机动车道或人行道借道,增加了安全隐患。对此,应注重非机动车道的快慢分流,一方面,在道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拓宽非机动车道,通过路桩、护栏等将快车道和慢车道隔离开,实现快慢分流;另一方面,在非机动车道难以拓宽的情况下,可通过划线分隔、颜色区分等方式设置快慢车道,保障通行效率。
从正反两面抓规范,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一方面,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市民低碳出行、文明出行,自觉树立“左侧超车和快行、右侧慢行”“不占道行驶”的交通意识。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发挥好执法的惩戒和教育作用,对违规占道的机动车按规定落实行政处罚,引导市民文明出行。(沈放)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