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4浏览

建设低碳城市,2025年武汉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

长江日报

image.png

截图来源武汉政府官网。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12日讯(记者陈永权)到2025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全市都要创建成近零碳试点园区、近零碳试点机关、近零碳试点社区……9月9日,武汉市政府官网发布《武汉市推动降碳及发展低碳产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面推进我市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绿色崛起。

据悉,该《方案》围绕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率先实现“3060”目标、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和营造全社会低碳新风尚等四个方面,制定了18条工作任务。并从三个方面提供组织保障,包括筹备组建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专班,落实主体责任、加大政策支持和强化宣传引导等。

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20%以上

该《方案》要求,压减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加快推进用煤单位改电、改气或者改生物质工作,到2025年,除钢铁、电力、石化行业以及水泥熟料企业外,其他行业用煤单位全部清零。

此《方案》指出,加大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构建清洁低碳型能源消费结构。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20%以上。

另外,还要大力引进和培育制氢产业,培养氢能产业集群,推动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发展氢能炼钢。加快加氢站、氢气储运中心、氢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码头港口、物流枢纽、高速公路以及现有和新建加油站、加气站为依托,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加氢站,满足燃料电池汽车的氢气需求。

到2025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

《方案》指出,严控“两高”(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控重化工行业新增产能规模,到2025年,铁钢比下降至0.75以下。鼓励工业企业、园区建设绿色微电网,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各行业、各区域创建碳中和工厂、碳中和工业园区。

在交通和建筑领域,《方案》中明确,实现覆盖公交、地铁、自行车、步行全绿色出行方式的低碳出行模式,到2025年,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和太阳能集中供热、屋面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此外,还提出稳步提升森林碳汇能力。

发挥碳市场功能

努力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

该《方案》指出,将推动全市能耗范围在5000至1万吨标煤的企业、建筑、交通、大数据中心等非工业行业纳入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范围。

围绕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中碳登)加快发展碳金融市场,鼓励数字技术与碳金融深度融合,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争取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引导投融资向碳达峰、碳中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倾斜和聚集,打造以气候投融资为核心的绿色金融体系。

该《方案》还要求,推进设立绿色金融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企业融资对接服务平台(汉融通)升级改造,上线绿色金融服务板块,实现集绿色信贷、绿色投资、绿色认证于一体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功能。

营造全社会低碳新风尚

打造绿色化、数字化的武汉“绿谷”

据了解,《方案》称,在中法武汉生态城、武汉长江新区等具有示范效应的区域打造武汉“绿谷”,吸引绿色低碳产品、项目、技术、投资和人才汇聚,依法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卫星遥感和移动网络等数字化技术,为武汉“绿谷”的智能、高效、节约、低碳、循环提供数字技术支撑,实现“绿谷”净零碳排放。

《方案》还提出,大力推进低碳产业示范园区创建。支持青山区创建新能源应用示范区,支持中法武汉生态城创建新能源汽车低碳产业园区,支持江夏区创建绿色建材制造低碳产业园区。到2025年,各区分别建成1个近零碳试点园区、3个近零碳试点机关、5个近零碳试点社区、5家近零碳试点学校以及10家近零碳试点企业。

此外,探索建立我市碳普惠机制。试点推广以“武汉马拉松”“武汉网球公开赛”等大型赛事和“国际汽车展”等知名展会为载体的大型活动“碳中和”行动,形成我市“碳中和”名片。

【编辑: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