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浏览

李忠奎:“低碳”交通让生活更美好

1.jpg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发展研究中心(财政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忠奎

人物档案

李忠奎,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现任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发展研究中心(财政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2007—2008 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世界道路协会(PIARC)、美国运输协会(TRB)国际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交通运输部部长政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秘书处秘书长,交通运输部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研平台联席会议秘书处副秘书长。

主要从事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法律法规、绿色低碳、综合运输、港航物流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世行和亚行项目、能源基金会项目、东北亚港湾局长机制项目、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30 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 1项,一等奖 7 项、二等奖 6 项。出版 10 本研究著作,发表论文 50多篇。

“不同于过去绿色低碳交通工作开展所表现出的‘上热、中温、下冷’态势,最近几年,各省(区)及企业层面的积极性和热情明显高涨,不少省份在制定和出台相应的绿色低碳交通试点工作方案,也有企业在 ESG 报告中提及其开展研究了《碳达峰碳中和白皮书》等类似工作。”

“有了中央要求、企业共识、社会老百姓积极参与,行业主管部门、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相关企业、科研院所联动,共同发力,形成了绿色低碳交通火热的工作局面。绿色低碳交通发展在人们的认识上、社会氛围和环境上都有了显著提升。”

这是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发展研究中心(财政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忠奎从事绿色低碳交通研究多年来最深切的感受。在他看来,双碳工作与交通发展目标并不矛盾,不仅可以借此实现行业转型发展,书写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新篇章,低碳交通更能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行之以躬 支撑起草系列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文件
身处较早从事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研究的单位之一,自 2001 年开展节约型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研究起步,李忠奎所在的团队从事绿色低碳交通相关课题研究至今已逾廿载。

“期间,我们在 2006 年开展了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发展模式研究》的课题研究,支撑起草了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2012 年成立专门从事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交通战略规划与政策法规研究的团队,成为交科院的首批创新团队之一。”

此后,他们承担了《中国绿色交通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等交通运输战略规划政策研究、交通运输部节能减排能力建设研究项目,支撑《交通运输部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十三五”发展规划》《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贯彻落实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 的实施意见》等绿色交通领域相关文件的起草和编制,亦支撑了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重要成果《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报告》等编写工作。

为交通运输部服务之外,李忠奎还带领着团队成员,面向行业内外前沿领域,承担一系列国家重点课题研究,并开展了大量国际合作课题研究。“这其中,我们于 2015 年前后承担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项目《中国交通低碳发展战略研究》,并牵头开展交通碳排放量测算研究。”谈及此项工作,李忠奎记忆犹新,“这是从国家层面展开的一次摸底,取得了较大的行业影响力,简报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重要批示。”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多年来,李忠奎及其团队在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交通、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承担了大量公益服务、科研课题和技术咨询等方面工作,培养锻炼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逐渐成长为行业领域重要政策咨询与决策智囊团队。

于此过程中,他们对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的需求和特征认识不断加深。

“2009 年,交通运输部政策法规司组织交科院开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中长期规划研究,随后又开展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研究提出了从结构性、技术性、制度性三个方面推动节能减排的政策组合框架。”

通过调整交通运输系统的结构和布局来减少碳排放,通过引入和应用新的技术和创新来降低交通运输碳排放,通过制定和实施政策、法规和制度来推动减少交通运输的碳排放,“技术性减碳提供了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结构性减碳提供了组织和规划框架,而制度性减碳为减排目标提供了政策和法律支持。三种减碳方法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可协同发力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李忠奎及其团队提出。

自此,该框架清晰勾勒出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关键抓手和重点方向,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做了方向引导。“比如《中国交通低碳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研究,以及《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十三五’发展规划》《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节能降碳目标和任务制定中,均以此框架为基础进行了深化研究。当前正在开展的运输结构调整、新能源运输工具推广、绿色交通标准建设等重点工作也基本上是根据这个框架范围在深入推进中。”

在李忠奎看来,交通运输行业不同于工业和建筑业,具有更加显著的网络型特征,“无论是路网延伸、运输综合化、组织衔接化都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特点,交通运输规模和范围越大,综合效能发挥越好。”
2.jpg
见证时代 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蹄疾步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随着“有效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近年来,李忠奎及其团队在推进行业减碳降碳的方法论研究中进行了较深入思考。

李忠奎告诉记者,在交通基础设施建、管、养、运全过程中进行减碳降碳,需在规划设计时便构建出清晰的全周期全要素绿色低碳技术体系与标准框架,从全寿命周期碳排放量最小的角度进行考虑。广应用低碳装备及施工工艺,对新型工程机械、清洁化运输车辆、低碳施工工艺、低碳施工组织模式、能源自洽、低碳交通产品等方面开展系统梳理并进行绿色低碳效益综合评估与认证,加快先进适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此外,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养护运营过程中,推进绿色低碳替代材料深度利用。“例如,开展典型大宗固废替代传统建材的应用场景和配套工艺研究,促进各方主动深化固废资源作为替代材料高附加值利用,构建交通行业大宗固废应用物联网监控平台及交易平台,形成大宗固废‘产—销—用’新模式。”

“经过初步核算,2022 年交通运输领域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不含电力使用等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达 10 亿吨左右,占全国碳排放 10% 左右。其中,道路运输是交通运输领域最主要的碳排放源,占比超过 85%。推进运输领域节能减碳依旧是一项需要高度重视的工作。”

李忠奎认为,运输领域低碳发展需优先通过运输结构调整,减少公路运输,实现铁路和水路货物运输量快速提升。例如,加快疏港铁路建设,推进港口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提升沿海港口枢纽型港区、长江和西江干线内河主要港口集装箱港区铁路进港率,大力发展江海直达和江海联运,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同时,积极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区、晋陕蒙煤炭主产区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区、长三角、粤港澳港口群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区建设。

他还主张推动能源消费结构变革,加快交通能源“去碳化”。“我们可以积极推广应用电气化车船,加快高污染、高排放装备淘汰更新,加快推动货车和船舶可替代清洁能源应用。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机遇,积极推进新能源车的清洁化、智能化和共享化模式变革,提升公路货物运输综合能效;积极推进铁路电气化,推广应用生物质燃料替代航空煤油。”

为强化行业服务能力,多年来,李忠奎的脚步遍及山东、江西、河北、河南、福建、广西、四川、青海、海南、新疆、吉林等十余省(区),开展“十三五”“十四五”各省(区)及市级绿色交通、碳达峰及科技规划领域相关规划政策研究,并承担多个绿色交通省、绿色交通城市、绿色公路等创建实施方案和科技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编制。

在持续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征途中,李忠奎欣慰地看到,我国各地均在交通运输行业的低碳发展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

这其中,以智能运输方式提高组织效率,以科技赋能引领城市交通迈向“近零碳”发展,厦门市在推进绿色低碳交通发展中的举措令李忠奎印象颇深。

“厦门打造了全国首个‘全数据驱动型’的数字化公交新模式。以‘灵活公交’实现数字化多层次线网布局,实现峰谷期公交运力智能调度,‘数字化排班’实现断面客流精确计算以及班次与客流的精准匹配,解决全线路运力匹配问题,再凭借‘安全节能诱导系统’实现主动诱导司机的驾驶行为,提高安全驾驶系数,‘5G+BRT 智能网联建设’实现车间距精准群控,车辆柔性编队,整体提高快线运力。如此‘数字公交’新模式从整体上显著提升了公共出行的服务品质。”

“2020 年,北京率先提出了基于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MaaS)的绿色出行碳普惠机制,激励引导公众绿色出行。公开数据显示,三年来,‘MaaS出行 绿动全城’碳普惠激励行动实名注册用户超过了 354 万人,累计碳减排量近 40 万吨。”这也让李忠奎更坚定地认识到,绿色低碳相伴于交通运输业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的行业特点,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中,始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让减碳更“自觉”。
3.jpg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绿色交通创新团队

大国担当 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2023 年 1 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要加快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蓝天白云,碧水青山,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对这样的生态环境已经习以为常,绿色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最鲜明的底色。新时代的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应该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绿色、低碳、高效、智能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李忠奎告诉记者。

在他对未来的憧憬中,人们可以依靠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借助高效交通工具、推广新能源车辆、鼓励节能驾驶,以期实现交通运输绿色低碳目标。“我们还能通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导航和交通信息化技术,优化交通组织和路网布局,减少拥堵和时间浪费,提高出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那么,随着中国将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助推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是什么?在现有条件下,何为实现绿色低碳目标且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

李忠奎指出,除了一系列在交通运输设施建设阶段、运输阶段的绿色低碳发展措施外,还要注重因地制宜,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走一条适合自身的交通运输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他看来,未来交通规划、发展和布局需要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注重协同规划和综合考虑,在交通规划、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等方面,综合考虑交通、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因素,实现交通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多样化的交通方式和智能化的交通系统建设,以实现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全面发展。

“首先应突出科技创新,此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服务品质也很重要,需统筹谋划、重点突破、创新驱动、多方参与。”他举例称:“在美国,普通百姓都喜欢开车出行,那么政府就鼓励科技创新,力争把车做到零排放,在不降低老百姓生活质量的前提下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减碳降碳,这种思考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具体而言,应统筹发展和减排、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发展;在重点区域、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发力,以点带面实现突破性进展,坚持先易后难,先增量后存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率先达峰;坚持创新引领、注重科技赋能,促进交通与能源深度融合,提升交通智能化水平,实现精准降碳、科学降碳;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性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市场交易机制的调节作用。

2022 年 10 月 27 日举行的生态环境部例行发布会上,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将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转变。“交通运输部也针对地方制定了较为细致的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对地方开展考核与评估。这也是交通运输行业下一步重点推进的方向之一。”李忠奎透露。

他表示,能耗“双控”是过去十几年能源考核的主基调,能耗“双控”控制的是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考虑到目前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十分必要。

”交通运输行业开展碳排放评估,李忠奎建议将影响交通运输碳排放的主要指标任务纳入国家“双控”体系,并根据各地区低碳交通发展实际,每年调整优化指标,体现低碳发展的引导性。

“此外,还需做好行业低碳评估工作。对行业‘十四五’低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低碳发展的制度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并评定等次,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促进各项任务有序推进。”他提出。

文 / 本刊记者 陈楠枰
来源:《交通建设与管理》杂志2023年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