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明确,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既是生态环境的硬指标,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此,既要重视,又要审慎推进。而从环保理念的角度做好绿色传播工作,尤为重要。

一、传播科学理念。为什么要碳达峰,而不是直接降低碳排放?碳排放常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即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碳排放总量出现拐点,也即实现碳达峰后开始进入下降通道,并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碳中和是二氧化碳“收支相抵”,实现净零排放,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必需的碳排放,通过森林碳汇和其他手段加以捕捉、封存,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

在传播过程中,不仅要说清楚碳达峰、碳中和的科学内涵、社会意义,还要解释好为什么中国和西方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时间不完全一致的问题。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碳排放也有着库兹涅曲线,特别和服务业与城市化相关,目前我国服务业和城市化率只有54%、63%,和国际上常见的达峰值70%、80%尚有差距。欧美等发达国家工业化起步早,经济快速发展期已过,碳排放峰值大多自然实现,而我国GDP能耗仍然很高。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转变发展观念,积极为全球控温作出中国贡献;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认识中国的发展阶段,注意西方国家设置的话语陷阱,看清历史积累碳排放与目前碳排放现实,根据国情、省情以我为主地减碳降碳。从时间表和路线图来看,中国碳达峰时间短,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也只有30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比欧盟和美国分别少40年和15年,这意味着我国面临着比欧美国家更大的减排压力。因此,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应该过多宣传区域与领域碳达峰时间、争先状态,更应该关注应对碳达峰、碳中和问题的经验、做法,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关系。

二、讲清现实难题。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但是也给人类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难题,这在历史上并不鲜见。英国伦敦大雾、日本水俣病等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面临诸多难题:一是经济发展制约。在中国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发展仍然是核心的命题,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二是行业发展制约。中国一直致力于减排降排,但是不少行业发展仍然不成熟。比如电动汽车、新能源车自然是有效降低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的有效措施,但是目前新能源车绿色溢价偏高,燃油车成本低仍然受公众青睐;比如氢能、氨能、生物质燃料等可以解决航空碳排放问题,但是目前技术上仍然不成熟,难以全面推开。三是如何降低成本。二氧化碳排放后,实施碳捕集已经实现。安徽芜湖海螺集团在生产水泥过程中,就实现了碳捕集,但是二氧化碳捕集后的利用成为高成本难题。如果埋藏,需要远途运输寻找合适地点;如果生产干冰等商用,用量太少;如果给使用二氧化碳企业,运输等成本太高,企业不如地面采集……据新闻报道,英国由于缺少二氧化碳,重启了化肥厂。需要二氧化碳的地方很多,关键是如何降低储藏、运输、使用成本。

在传播双碳工作信息中,要强化绿色理念,把“双高”危害讲清楚,促进企业积极转型升级,走低碳循环经济之路。对于绿色溢价较高的交通运输行业,呼吁企业和公众从环保出发,选择电动、新能源车等交通工具。建议相关部门出台地面采集二氧化碳规定;通过优化体制机制,降低捕集后的二氧化碳成本,把捕集后的二氧化碳用到实处。

三、纾解社会焦虑。“双碳”工作是挑战,更是机遇。“双碳”目标并不是要求每个行业都是零排放,而是可以通过技术及自然环境实现中和。碳达峰、碳中和也是投资机遇,有银行界人士认为,未来30年,碳中和将为中国带来138万亿元投资,特别是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等低碳行业将获得快速发展。

在绿色传播过程中,要传递“破”和“立”的观念,不搞“一刀切”的运动式减碳,注重怎么样、怎么办的传播。在具体工作中,“立”方向,“破”解“双碳”工作具体要求,今后发展趋势;“立”目标,分地区、分行业各个击“破”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立”方法,通过能源结构调整、老旧小区改造、风电能源利用、低碳出行等方式“破”解双碳目标难题。

四、呼唤绿色生活。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依赖三个方面:政策驱动、技术创新与公众认知改变。公众从我做起,让绿色生活蔚然成风尤为重要。

改变开大车、住大房观念。传统社会形成的观念,发展红利的惠及,老百姓普遍过上了好日子,向往更好生活也是人之常情。在绿色信息传播过程中,倡导“合适的就是最好的”观念,去除一味追求大房、大车理念,优先购置新能源汽车,降低碳排放。倡导低碳出行。私人汽车每年每公里碳排放是地面公交的5倍,是轨道交通的9倍,倡导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降低公共机构排放。公共机构空调、照明、采暖、电梯、办公设备等,都是碳排放的渠道,建议养成良好习惯,有效降低碳排放。

(作者焦德武: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来源: 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