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在《从前慢》感慨: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把一生签约给了追求极端效率的“加急时代”,“快”反而给人们带来压力和负担;而世界“慢生活”运动的发起人卡尔·霍诺指出,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更不是懒惰,而是让速度的指标“撤退”,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的支点,让人生变得更加精彩,工作变得更具有目标感和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说,“慢”是为了更快。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着力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坚持“轨道引领、公交优先”,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提出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引领绿色出行。

专家认为,慢行交通是绿色交通的顶级形态,是世界探索生态城市的重要模式。

“城市慢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慢行交通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交通出行的主体,引导市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它除了可以有效地解决快慢交通冲突、城市交通拥堵和城市污染等问题,还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出行感受,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锻炼、购物等功能的场所。

简单地说,发展城市慢行系统就是以人为本,提升生活品质。它的规划设计理念是实现对城市道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市民慢行生活和交通安全的需求。

有时候,所谓的快速化交通

却走向了它的反面——越想快反而越慢。

在此背景下,

全球各大城市都在寻求一种

被公众所接受的

绿色、环保、低碳的出行方式,

以替代仍在不断增长的机动车出行。

柏林、哥本哈根、伦敦

纽约、巴塞罗那、旧金山、光州

……

这些城市的探索

都不约而同地指向慢行交通体系。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柏林

“自行车高速公路”

在柏林,骑自行车不仅是一种时尚,一项体育运动,也是汽车和公共交通工具的真正替代品。柏林将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结合,在城市中心以及各大火车站和交通枢纽处都设计了大量的自行车停车场和自行车租赁系统。骑车累了还可以打个三轮出租,健壮的车夫会将三轮人力自行车连同乘客一起安全地送到目的地。这样的设计,可以解决从公共交通到家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柏林还设计了专供骑行者使用的公共交通,通过在火车上设置单独的自行车车厢,允许他们将自行车带入火车或地铁中。

欧洲的不少城市都修建了“自行车高速公路”,柏林也是如此。目前,柏林已经开放了全长约60公里的“自行车高速公路”的前5公里路段。这种全新的专供自行车行驶的全封闭高速公路,时速最高可达40公里,没有交叉路口和红绿灯,而且晚间也有夜光照明标识。自行车高速车道为双向专用车道,与高速公路一样,自行车高速车道中间也有分隔区,禁止汽车和行人通行,以避免交通事故,车道上绿树成荫,即便夏天也不会太晒。有些路段还专门设置了半封闭式自行车高速车道,这样即使下雨骑行者没有雨衣也不会湿身。“自行车高速公路”全部建成后,将连接10个德国西部城市,为200多万人提供便捷快速的通勤方式。

哥本哈根

“绿波”系统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自行车的数量比市民数量还要多,其自行车交通系统是世界城市慢行系统的旗帜。为了提升整个城市的慢行交通品质,哥本哈根专门打造了发达、便利的自行车慢行“绿波”系统。

无论在繁忙的闹市还是僻静的老城,“绿波”系统都能根据实时数据调控车流,成为自行车便利出行的“神器”。在上下班高峰期,只要骑行者保持约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镶嵌在自行车道上的小绿灯就会一直亮着,指引骑行者赶上下一个路口的绿灯。这些小绿灯还与交通信号灯“合作”,随时提醒骑行者调节速度,进而调控车流,在主要方向和路口形成一道道“绿波”。“绿波”2.0还在城市照明设施上嵌入传感器,当车队接近路口时,绿灯会自动感应并延长通行时间。自行车道旁的LED灯柱能够测出并显示单车车速,显示到达下一个红绿灯之前应该前进的速度。

哥本哈根及其周边建设了26条自行车高速公路,根据通勤高峰、购物高峰、傍晚及夜生活等不同时段改变车道使用属性,以动态、智能的方式进一步提升街道空间交通效率,最大限度减少骑行者通过路口的时间,并在沿途设置了充气站、修理站、停靠站等配套设施。更重要的是,单车可合法逆行。在规定路段开通自行车逆行道,将部分机动车单行道改造成共享街道,对机动车进行限速限量。哥本哈根在城市规划上,大到“绿波”系统和空中蛇形自行车专用天桥,小到方便骑行者扔垃圾的45度角垃圾桶和等绿灯时的垫脚石,处处体现“慢”的细节。

伦敦

慢行空间环环相扣

目前,伦敦有包括环城绿带、都市步行环、朱比利步行环等在内的多条完整环形及带状慢行空间系统。这些慢行空间环环相扣,配合城市公共空间,共同形成了完善的适于步行的开放空间体系。

环城绿带是伦敦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一大特色。绿带围绕全城,长约242公里,平均宽度8公里,最大宽度30公里,连接了伦敦外围10多处人文和自然景观节点。绿带内不允许建造房屋和居民点,保持着原有的乡野风光。都市步行环是一条长约125公里的环绕伦敦内城的步行道路系统,串联起大型公园、历史景点等超过50个开放空间节点。24公里长的朱比利步行环位于泰晤士河沿岸,穿越伦敦历史最为悠久的街区,历史文化氛围是其主要景观特色。国会大厦、圣保罗大教堂、伦敦塔桥等历史建筑与圣詹姆斯公园等自然景观,共同形成了其周围的12个主要景观节点。

纽约

高线公园重归“漫步”生活

著名的纽约高线公园,是一个由废弃高架铁路改造而成的城市公共空间。它的建成,有效地将城市各个街区联系起来,为城市绿化树立了新的标杆,向人们展示了城市环境的提升给城市生活质量带来的巨大改变,也为城市慢行系统提供了新的实施模式。这个闻名世界的线型空中花园高8米,长2.4公里,横跨22个街区。“登上”花园,透过高线上茂盛的树木花草,曼哈顿城区的繁华和哈德逊河的美景尽收眼底。

高线公园保留了几小段铁路和一些铁路线弃用后自然长出的野花野草。沿路设置了许多线条流畅、造型美观、用回收柚木制成的木凳、靠椅和桌子。既有开阔的通道、休憩拐角、观景台、雕塑小品,还有饮水器、垂直升降电梯、洗手间等服务设施。在长条木椅下连续铺设的LED灯,柔和均匀的光为晚间游园提供了方便。路面铺设的条状混凝土板,留出植物生长的孔隙,增加了持水性、排水性与透气性。在原来的一个备用车站处,铺就了一块455平方米的大草坪,其中设立挑高的阶梯木凳,可远眺城区和哈德逊河风光。

高线公园的建成,不仅在建筑拥挤、绿地紧缺的曼哈顿西区辟出了一条优美的空中景观道,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市民提供了一处独特的休憩、散步场所,已成为纽约市景点中单位面积游人最多的地方,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使周围城区常居人口增加了60%。相较于一般公园来说,高线公园的独特性在于它与城市之间极为紧密的联系。这不仅仅是一片普通的区域,更是一段穿梭于城市之间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漫步”的理念重新融入到城市生活的体验中。

巴塞罗那

为行人赢回交通优先权

巴塞罗那推出了“Superblock”计划(超级街区计划),提出“为行人赢回街区”的口号。在“超级街区”,行人拥有优先于汽车使用公共空间的权利。街区内部的交通封闭,巴士及卡车在区域外部通行。内部汽车车速控制在10公里/小时,以地下停车为主。居民可以在道路上随便行走,购物和举办户外活动,不用担心汽车的威胁。

相较于传统的以汽车为主导的街区路网,“超级街区”以内部的行人为导向,促使街道向多种功能转变,使得散步、玩耍、社交、休息、运动……成为街区生活的常态。交通安全、交通可持续、交通公平、交通高效是超级街区的目标。为了减少市中心车流,政府引入停车转乘项目,在部分地铁和城轨站点周围开辟免费停车场,鼓励在市郊居住、在市中心工作的私家车主将车辆停放于此,继而转乘公共交通前往市区。

巴塞罗那的街区经历了从“小街区、密路网”到“大街区、疏路网”的思路转变,目的是应对传统模式由于机动车穿行带来的各种问题,如空气污染、噪音超标、道路安全隐患、街区活力不足等。通过“超级街区”释放交通空间,促进城市绿色网络构建,增加可渗透的表面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空气污染,提高了公共空间的可居住性和城市质量。

旧金山

复合型社区的别样风景

美国旧金山300 Ivy是一个可持续商住混合社区,其前身为城市高速交通区域。社区的街道景观在注重生态可持续性设计的同时,创造了宜人、安全的慢行系统。

社区内道路充分利用种植岛、绿植等景观节点作为街道分割界限,并在景观中尽可能地融入多样化功能。沿场地边缘道路分布的树池结合了暴雨管理系统设计,增强道路渗水能力;街道两侧的减速种植岛、交叉路口处突出于人行道的行人等候区域和道路减速带降低了过往车辆的行驶速度,保证了行人安全;人行道上的树池和花池进一步细分空间,让过往行人和停留用餐的客人互不干扰;极富特色的钢制矮桩界定了常春藤街与Gough街道路口等候区的边界。此外,社区从设计开始就考虑到如何与公共空间相衔接。利用加宽的人行道和一个方便的入口,将边缘区的利用最大化,鼓励商用空间和行人进驻常春藤街。设计平衡了内外环境,既满足了社区居民对高质量、现代、静谧居所的要求,同时为社区配备了充满活力的零售商店。

在塑造社区环境品质的同时,300 Ivy社区慢行系统也十分注重与周围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机衔接,修复原本割裂的城市肌理,为居民构建了舒适、愉快、安全、活力的城市生活。它被LEED认证评审委员会评价为“趣味性十足的复合型设计贯穿了建筑的每一个角落,在保持设计应有品质的同时满足了使用者的所有需求。”

光州

对城市空间进行小范围的改造

韩国光州是一个因工业而闻名的城市,它高速发展了40年,缺少专用人行道,不利于步行骑行,绿地不足,夏季缺少避暑场地。为了让城市实现文化再生,光州引入“荒唐事”系列项目。“荒唐事”的本质上就是对城市空间进行小范围的改造,因为这些改造常常被认为过于琐碎、暂时、幼稚,甚至被认为是“莫名其妙”,因此被冠以“荒唐事”的名称。

“我爱街道”是“荒唐事”系列项目的其中一个,它通过对960平方米的街道进行永久性改造来探索建筑怎样发挥在城市公共场所的装饰性和功能性作用。该项目的初衷是为了满足附近居民对步行空间的需求,因此在进行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公众意见的采纳。设计团队通过与小学合作,了解孩子们对街道的一系列需要,并为他们营造出了不同的路面形式。身处其中可以坐、绘画、跳蹦床,甚至还可以玩儿沙子。街道分段设置了不同类型的玩耍空间,让孩子们可以在街道上进行各种活动。

这个实验项目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营造了一个受欢迎的社区活动中心,更引起了人们对城市中一些被忽视部分的关注,并促进其转变成具有高效用途的地区。

“慢交通”代表的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是对人生的高度自信,

是一种高智、随性、细致、从容的

应对世界的方式。

它给了生命一个舒展的空间,

让生命积蓄力量走得更远,

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变得

更高效、更优雅,更接近幸福。

来源 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