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1浏览

未来城市交通:面临形势及愿景畅想

双碳目标意义重大。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城市交通转型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未来城市交通将向何处去,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如何重塑以推进未来愿景实现,科技创新如何赋能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城市交通规划者、建设者、政策制定者、出行服务供应商等多重利益相关群体面前的重要时代课题。本文结合国内外各类组织、机构、企业、专家学者在未来交通领域的研究成果,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人口及家庭结构变化、科技发展水平三个维度剖析北京未来城市交通面临形势,并提出我们对未来城市交通发展愿景的畅想。
2.jpg
在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多重压力下,全球各国对当前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挑战、未来城市交通愿景谋划、发展战略制定、实现路径的研究由来已久,各类组织、机构、企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展开了探讨和研究,本文就其中部分观点进行总结和回顾,以期为北京未来城市交通愿景制定和实现路径研究带来启发:

► 2002年英国交通规划设计师Brian Richards出版《未来的城市交通》一书,从未来的城市与交通、新型交通技术应用等方面对未来城市交通愿景进行展望。他指出小汽车的持续增长是全球各大城市遭受严重交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未来城市交通应不断改善公共交通、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减少小汽车使用或引导人们改变小汽车的使用方式。未来的城市中心区将规划更多混合用途的用地,实现职住毗邻,缓解中心区交通压力并激发中心区活力。大型城市为避免中心区过度开发会采取建设副中心的替代性增长战略。未来的城市道路要能为小汽车、公交车、轻轨、自行车、步行提供空间,同时智能信号灯、智能车载设备等日趋普及将大幅提升道路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道路运行速度和交通安全性。

► 2018年加州大学Daniel sperling教授出版《未来交通的三大变革》一书,指出自动化、共享化和电动化是改变未来交通的三大变革,并探讨了其对公共交通、社会公平和汽车产业的影响,以及我国如何从这三大变革中受益。

► 2019年理特管理顾问公司未来出行实验室发布了《未来城市交通3.0》,提出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要应对环境和容量的挑战必须采取两条关键战略路径,一是建立高度整合、个性化、便捷和互联互通的更为可持续的出行系统,二是依托数字化重塑出行系统,以客户为中心实现出行一体化。交通管理部门在制定可持续交通政策时应重点关注发展战略制定、交通供给管理、交通需求管理和公共交通基金4个战略维度。报告还对不同类型城市如何打造未来可持续的交通解决方案提出了建议,例如新兴城市通过掌握新兴技术,有望成为未来城市交通系统的试验田,打造自己的可持续交通解决方案。

► 2019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共享、电动和无人驾驶出行(SEAM)治理框架》白皮书,指出共享出行、电动汽车和无人驾驶(SEAM)是未来交通发展的三大趋势。为有效应对这三大趋势对各地交通治理带来的挑战,报告从“空间”和“成本”两大层面构建未来交通的治理政策框架体系,旨在有序推动共享与绿色出行,有效治理大城市交通病,减少交通污染排放与能源消耗。

► 2021年腾讯发布了《腾讯未来交通白皮书2.0》,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交通运输迈入全新阶段。未来交通的新图景主要聚焦在全面智慧化,打造以人为中心的“人车路”智联生命体。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牵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和核心驱动,推进物理和虚拟空间的交通运输活动融合交互。让交通参与者享受数字交通带来的智慧绿色的交通服务,不断增强用户的幸福感。
3.jpg
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重要手段。未来城市交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人口结构变化等息息相关。空间结构变化主要通过城市功能布局的优化调整影响交通需求的时空分布,人口及家庭结构变化同样会对出行需求总量、出行结构带来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交通供给模式。而在先进科技的驱动下,未来城市交通也面临着诸多可能性。本部分主要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人口及家庭结构变化以及科技发展三个维度剖析北京未来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形势,为畅想未来交通发展愿景奠定基础。

1► 京津冀将建成世界级城市群,中心城市通勤圈外延趋势依然存在: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步入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新时代,京津冀将协同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北京将在更大城市空间尺度布局城市功能,与津冀地区共同打造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各类城市分工有序的圈层式、网络化、多支点的城镇空间体系,城市间的产业、功能联系将更加紧密。未来,城际间的交通联系将不断增强,需协同推进多种交通方式的规划和布局,打造与城市群相适配的圈层式交通系统,提高交通对不同圈层城市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看,当前居民职住分离的问题依然突出,城市通勤半径逐渐扩大的趋势依然存在,需要构建多层次、更高效的综合交通系统满足不断增大的出行半径,同时通过优化职住空间分布、推进TOD发展模式、打造15分钟生活圈等方式有效调控交通需求的产生、分布和方式选择,降低交通压力。未来北京将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着力改变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模式。
4.jpg
2► 人口趋于老龄化、家庭结构趋于多元化,对交通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2021年,北京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441.6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20.2%,与2015年相比上升了4.5个百分点,预计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接近600万,进入重度老龄化。老年群体在出行目的、次数、方式和时间等方面与年轻群体存在诸多不同,老龄化加深对未来城市交通的便捷性、舒适性、安全性和包容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家庭结构变化看,北京市家庭户均规模逐渐呈现小型化。随着我国“全面二孩”和“全面三孩”政策的实施,四人户、五人户家庭比例有望提高,未来北京市的家庭结构将呈现多元化,居民出行行也将为更为复杂,需要城市交通系统提供更丰富、多元化的交通供给和服务模式,打造开放包容的出行环境,有效应对未来人口及家庭结构变化。
5.jpg
3► 新型科技快速发展,推动城市交通供需模式深刻转变:

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城市交通带来了深刻影响,城市交通发展模式正发生重要转变。从需求侧看,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快速增长,民众消费习惯开始从线下转到线上,人员的流动转变为货物的流通,未来城市内最后一公里配送需求将显著增加,对城市物流配送带来新的挑战。同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居家办公日趋普遍,未来有望成为新常态、影响高峰通勤出行特征。从供给侧看,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由主要依赖人力、设备、资金、能源等传统生产要素正逐渐转向数据、技术、信息等创新生产要素驱动。按需确定运输方式、运力配置、组织模式、服务手段等与需求互动、更加柔性、适配的供给体系将加快建立。
6.jpg
7.jpg
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多重压力,面对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变化以及科技快速发展等多重形势,我们建议围绕全龄友好、绿色低碳、智能化、共享化四个维度打造未来城市交通系统,强化交通规划者、政策制定者、出行服务供应商、科技创新公司以及城市公民等多方利益群体的协调与参与机制,推动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加快建立。

全龄友好是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基本要求。在人口趋于老龄化、家庭结构趋于多元化的形势下,未来城市交通系统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兼顾老年群体、儿童、残障人士等不同群体的出行需求,在构建无障碍的公共交通出行系统、打造连续安全的慢行出行环境等工作中做出更多努力。

绿色出行、低碳交通是未来交通发展主要方向。在能源、气候双重约束下,小汽车使用方式亟需转变,推动民众出行结构向绿色出行方式转变是关键,真正实现低碳、零碳出行。同时,城市交通能源结构也需进一步优化,推动交通运输工具逐渐由依赖石油等传统化石燃料向依赖电力、生物燃料、氢能等新能源、清洁能源转变,实现城市客货运输节能减排。

智能化将成为未来交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随着交通领域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加速融合,未来智能化将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方向和战略选择,成为城市交通系统生存、发展、进化不可替代的发展路径。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将实现基础设施、运载工具、交通运维和管理以及交通服务等全要素、全系统、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然而目前城市智能交通发展仍面临诸多障碍和难题,亟需在多智能体协同技术、交通与外部环境智能感知与反馈技术等方面做出突破。

共享出行将与绿色、智能交通深度融合。随着共享出行理念进一步深化,民众拥车观念将发生根本转变,未来共享出行将成为城市移动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出行将与绿色、智能交通深度融合,打造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向民众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出行选择。共享出行还将作为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弥补城市交通发展的短板,向民众提供安全、便捷、高效、无缝衔接的出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