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绿色低碳办赛已成国际趋势,每逢大型赛事,“绿色低碳”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当国际赛事遇上“公园城市”,成都大运会在绿色低碳办赛方面会有哪些探索和实践?
近日,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印发《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围绕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低碳运营、低碳参与,采取更加积极的绿色低碳措施,实现成都大运会碳中和目标。
减碳第一招
全力推进可再生能源使用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加快完善相关电力基础设施,与四川省电力公司签订《服务“绿色大运”战略合作协议》,协同推进大运会开闭幕式、主媒体中心、大运村、竞赛场馆等赛时常规电力消费需求综合实现100%“绿色电力”使用。
同时,因地制宜使用可再生能源。比如在凤凰山体育公园等具备条件的场馆推进地源热泵系统,在双流网球馆人检通道等功能指示区设置碲化镉发电玻璃。
▲凤凰山体育公园专业足球场(摄影:米克)
减碳第二招
强化场馆低碳建设和运营
如何低碳建馆?《方案》指出,充分考虑赛事需求、赛后全民健身和学校可持续利用,统筹推进场馆新建和既有场馆改造,13个新建场馆均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36个场馆改造过程中大力推广绿色节能措施,优先采购国家和地方绿色建材产品,积极落实场馆建筑自然通风、节能节水等绿色建筑措施。
同时,构建高效、低耗、稳定照明系统,采用智能控制方式;控制赛时临时设施搭建,优先采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可拆卸部件或单元。
“低碳建馆备受关注。前不久,凤凰山体育馆、新都香城体育中心因‘智慧+绿色’设备走入大家视线。”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比如凤凰山体育馆,在减少噪音的同时,环保节能也不耽误。
该馆内场顶面加装空间吸声体,看台顶面、内场墙面、座椅均设有吸音棉,在减少环境噪音的同时,可确保最佳音效体验;照明方面采用节能型LED光源,起到了节能作用。
▲凤凰山体育公园,场馆外立面泛光工程及景观照明工程采用LED灯具,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切换成日常模式和赛演模式,其中日常模式为降低能耗的节能状态
环保理念不仅仅体现在地面,地下也暗藏乾坤。新都香城体育中心,利用雨水回收系统全年节水3000吨以上,耗水量降低20%,基本满足绿化养护用水。
▲新都香城体育中心,场馆外地面采用透水混凝土技术,让地面快速渗水、透水
“这两个大运会场馆是低碳建馆运营的一个缩影。”
减碳第三招
推进交通出行绿色低碳
《方案》指出,成都市公交集团已落实1380台新能源大巴作为抵离大巴、运动员班车、技术官员及媒体班车保障,龙腾出行赞助新能源小型车600余台,场馆配套充电设施也在紧锣密鼓地加快完善。
▲纯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将成为承担大运会交通服务保障的主要力量
“为了推进大运会交通与城市交通信息互联互通,研究出台赛事期间私家机动车限行管控措施,成都轨道集团增购骨干线路列车28列并完成到段调试,同步对地铁全线网82个车站乘客服务台进行双语引导、列车定位、末班车查询等功能升级。”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说。
已经上线“低碳大运”小程序、“碳惠天府”增设“低碳大运”专区,积极倡导“135”绿色低碳出行,力争赛事期间交通保障除专用车辆外100%实现新能源车,中心城区及各赛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左右,实现赛时运输全程可控化,保障线路运行可视化,交通信息、车辆预约、线路导航服务一体化。
▲大运服务车辆集体亮相
减碳第四招
推进赛事活动绿色低碳
《方案》指出,要整合优化开闭幕式、火炬传递、倒计时等重要节点活动安排,开幕式时长、演员人数、流程环节均大幅压缩,东安湖主火炬拟采用仿真火焰燃烧。
场馆竞赛器材主要考虑以赞助、租赁为主,强化采购器材的赛后使用。简化运动员注册流程,兴奋剂检验点总数由27个缩减为19个。
大幅精简场馆P、V、C类(分别指授薪工作人员、志愿者、赛事合作商)人员岗位设置。加快完善“大运通”APP线上观赛功能,让公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优质的观赛体验。
▲图据:双流发布
减碳第五招
推进赛事服务绿色低碳
大运会期间,低碳在吃住上也无处不在。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运会优先选用绿色种养殖基地及低碳环保食材食品供应商,大运村本地当季蔬菜类食材签约供应占比72.8%,高于北京冬奥会、武汉军运会50%的水平。
另一方面,建立智慧中央厨房,配备炒菜智能机器人8台、咖啡机器人3台,实现整体产能提升30%,提高食材出成率10%,用工减少60%,降低碳排放30%,减少垃圾量50%。
《方案》指出,将推进智慧物流与绿色物流无缝衔接,食材仓储落实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要求,推行科学精准配餐,采用环保材质餐桌餐椅,餐盘餐具餐盒均使用可降解、可回收材料,打造绿色低碳运动员餐厅。
此外,在大运村公寓住宿安排方面,将简化房间陈设,配备家庭装绿色环保洗化用品和低值易耗品,毛巾换洗频次尽量降为2天一次、布草换洗频次尽量降为3天一次,主要功能房间实现空调分时分段调控,赛事结束后运动员床具可重新组装为大学生组合床构造,实现资源循环长期利用。
来源:成都生态环境、成都日报